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人代会专题 > 县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
文成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时间:2010-02-05 来源:瑞星(温州) 字号:[ ]

 
文成县统计局
2010年1月23日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重大考验,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齐心协力、克难攻坚,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整体经济企稳回升,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取得了保增长、保态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胜利。
一、综   合
据初步测算,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3.5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0.2%。第一产业增加值3.64亿元,同比增长9.9%;第二产业增加值11.13亿元,同比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18.82亿元,同比增长11.7%。全县人均GDP9009元(户籍口径),按2009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320美元,同比增长9.5%。
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8年的9.5:34.6:55.9调整为2009年的10.8:33.2:56.0。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服务业比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任重道远;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够高,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需完善;三是社会建设亟待加强,部分低收入居民生活比较困难,在医疗、住房、市场物价、劳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涉及民生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尚待有效解决;四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深远,经济上行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
二、农   业
农业实现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5亿元,扣除物价指数,比上年增长9.4%。其中,农业产值3.45亿元,增长12.9%;林业产值0.27亿元,增长5.6%;畜牧业产值1.59亿元,增长4.1%;渔业产值514万元,增长8.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915亿元,增长7.8%。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0102公顷,同比增长14.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1531公顷,粮经比例为57.4:42.6。全年粮食总产量5.80万吨,同比增长8.8%。
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百村整治十村示范、农村饮用水改造、下山搬迁、强塘固防、乡村康庄工程等农村六大工程的顺利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创建省级“兴林富民”示范乡1个、示范村3个。新发展农业龙头企业3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新认定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新增省著名商标1件、市知名商标1件,新认证绿色食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个。全社会用电量27605万千瓦时,同比下降18.8%,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664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3.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受金融危机影响增速放缓。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8.45亿元,同比增长4.8%。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9.57亿元,同比增长0.2%,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1.84亿元,同比下降5.6%,规模以下工业产值7.73亿元,同比增长20.9%。在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中轻工业产值3.36亿元,同比增长15.5%;重工业产值18.48亿元,同比下降8.6%。新产品产值1.09亿元,同比增长52.6%。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下滑。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0.10亿元,同比下降10.4%;实现利税1.81亿元,同比增长38.3%。七项经济效益考核综合得分174.24分,产品销售率86.67%,总资产贡献率为12.53%,资本保值增值率115.17%,资产负债率68.98%,流动资产周转率1.73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2.68%,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39万元/人。
建筑业加快发展。全县实现建筑业总产值7.88亿元,同比增长25.0%,其中建筑工程产值6.55亿元,同比增长21.0%;安装工程产值1.22亿元,同比增长37.4%。年末全县拥有建筑企业6家,其中二级资质以上企业2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房屋施工面积30.5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2%,其中新开工面积7.9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3%。建筑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实现工程结算收入4.38亿元,利润总额0.24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53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工业性投资4.58亿元,同比增长29.8%。全部限额以上项目投资额13.86亿元,同比增长29.4%;50-500万元项目投资2.69亿元,同比增长47.3%;城乡私人建房及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1.98亿元,同比增长4.1%。
房地产投资发展步伐放缓。全县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19亿元,同比增长17.6%。 县内房屋施工面积28.6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5.06万平方米,县内商品房销售面积5.0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31万平方米,县内商品房销售额1.69亿元。
五、对内贸易
商品市场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8亿元,同比增长21.7%。从分行业情况来看,批发业0.15亿元,同比下降13.1%;零售业14.78亿元,同比增长22.9%;住宿餐饮业1.35亿元,同比增长24.4%。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全年实现到位内资3.63亿元。全年新推出包装项目23个,新引进招商项目20个,协议金额约达15.95亿元,其中在外文成人回乡投资项目2个,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个。华侨经济持续发展,全年回流侨汇资金5.19亿美元,有力地支持了家乡建设。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顺利完成57省道暨文青公路二期改建路面主体工程及附属设施,56省道花园至西坑段改建工程顺利开工。当年完成通村公路路基工程26.5公里,路面工程27.9公里。截止2009年底,全县通村公路通达率和硬化率分别达到99.2%、99.2%。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实现电信业务收入1.23亿元,同比增长8.3%;邮政业务总量0.15亿元,同比增长8.8%。
生态旅游不断推进。全年接待游客151.54万人次,增长42.1%,旅游综合收入9.08亿元,增长28.1%。完成百丈飞瀑引水工程主体工程建设。成功举办2009’中国森林旅游节暨第五届浙江山水旅游节。百丈飞瀑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刘基故里景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新评定市级特色村1个、市级示范点1家、三星级农家乐4家、精品项目1个。被评为“浙江省十大生态旅游名城”。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3.69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8亿元,同比增长15.2%。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一般预算支出10.92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89亿元,同比增长7.7%;教育支出2.65亿元,同比增长25.9%;医疗卫生1.02亿元,同比增长38.5%;环境保护0.39亿元,同比增长65.0%;农林水事务1.29亿元,同比增长30.0%。
金融存贷运行稳健。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8.92亿元,同比增长35.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62亿元,同比增长34.3%。全县金融机构外币存款余额2.45亿美元,同比增长3.7%。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1.01亿元,同比增长40.6%。其中短期贷款34.26亿元,同比增长47.9%。全年净投放现金4.10亿元,同比增长18.1%。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8298万元,同比增长1.6%。其中,财产险收入3323万元,寿险收入4974万元。理赔支出2124万元,同比增长0.9%。其中,财产险赔付1710万元,寿险赔付414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新增省级科技型企业1家,新增省级研发中心创建单位2个,县级研发中心4个。组织实施省、市级科技项目30项,认定1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同时创建了18个省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和5个市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防震减灾能力得到提升,进一步完善5个地震监测台网、1个GPS基准观测站、1个钻孔应变的配套设施建设。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全县现有中小学63所,幼儿园61所,聋哑学校1所。中小学在校生2.66万人,小学适领人口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9.9%,高中入学率93.1%。在园幼儿0.94万人,入园率为89.0%。现有中等职业学校2所,普职高综合教育学校6所。
教育设施逐步完善。完成县城实验小学、实验中学、成职教中心等学校塑胶操场改建工程。建成了功能比较完备的教育城域网,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全县中小学计算机达到3824台,多媒体平台588套,学校网站35个;全县所有学校已配备教育管理电脑和光盘播放设备、配套教学光盘等资源。学区调整更趋科学,将原有的7个学区调整为5个。校网布局更趋合理,通过市级教学示范学校验收8所,撤并薄弱学校10所。扶贫助学机制逐步完善,在2009年全县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免除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的情况下,资助贫困学生达1.87万人次,资助金额440万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开工建设6个乡镇文化站和配置23个村的文化活动室设备,安装乡镇广播室25个,行政村广播室333个。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活跃了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深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目前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121项,其中18项进入市级名录。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推广实施“责任医生制”,配置责任医生193名,建立个人健康档案24.5万份,免疫规划“五苗”全程接种率96.40%,产前检查率100%,产后访视率97.95%。年末全县拥有县级医院3家、中心卫生院6家、乡镇卫生院2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4家、村卫生室28家、事业单位门诊部6家,营利性医疗机构10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3.51万人,参保率96.43%,普通门诊报销32.29万人次,补偿金额775.63万元,住院报销1.0万人次,补偿金额2597.47万元。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游泳训练馆已投入使用,田径场改建完工,完成体育馆土建工程。完成50个省级小康体育村、6个市级村级体育俱乐部建设,建成85条健身苑点、96个室外乒乓球场、2个灯光篮球场、2个门球场,新增群众体育场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在市田径、排球、跆拳道、柔道、艺术体操等项目的比赛中,共获金牌23枚,银牌26枚,铜牌29枚,竞技体育取得较好成绩。
十、人口和环境保护
人口有序增长。全县8个镇,25个乡,384个行政村,14个居委会。年末,全县总户数12.52万户,总人口37.37万人,比上年净增加0.1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6万人;其中女性17.42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75万人,占总人口15.39%。全县出生人口0.42万人,出生率11.1‰,死亡人口0.24万人,死亡率6.4‰,人口自然增长率4.8‰。
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全县共征收社会抚养费530例,兑现金额902.25万元,征收率73.0%,兑现率56.39%;其中当年征收社会抚养费382例,例数兑现率92.94%,金额兑现率60.29%。落实四项手术3631例,其中结扎1038例,长效节育率为98.66%,计划生育符合率91.7%(含往年补报)。
生态县建设取得新突破。成功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新增省级生态乡镇5个。城乡环境整治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县城污水处理厂完成扫尾工程建设,黄坦镇污水处理厂动工建设,新建成污水沼气净化处理设施106套,建成23个乡镇垃圾中转站。
十一、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据城镇居民住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53元,同比增长10.3%;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0643元,同比增长5.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1.9%,人均住房面积45.07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电脑60台、彩色电视机200台、空调机130台、电冰箱105台、洗衣机102台。据农村住户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5312元,同比增长11.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53元,同比增长16.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7.71%,人均住房面积46.9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家用电脑10台,彩色电视机99台、影碟机29台、空调机4台、电冰箱57台、洗衣机73台、热水器39台。
安全生产形势继续好转。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78起,同比下降8.24%,其中交通事故72起,火灾事故5起。死亡14人,同比下降12.5%;受伤98人,同比下降4.85%;直接经济损失31.36万元,同比下降32.53%。水上交通没有发生安全事故。
社会保障继续加强。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47万人,基金收入13388万元,支出9680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2.01万人,基金收入2674万元,支出2090万元。参加工伤保险职工1.88万人,基金收入277万元,支出128万元。参加生育保险职工0.2万人,基金收入52万元,支出11万元。参加失业保险职工0.98万人,基金收入356万元,支出17万元。
就业再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训,共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3361人,再就业培训225人,职业技能培训205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1312人。全年新增就业2059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98人,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22人。全年登记求职者2220人次,介绍1030人成功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6%。
民政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8366户11502人,全年发放低保资金1376万元,全县共有农村敬老院18所,床位数498张。供养农村五保对象438人,集中供养率90.0%,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100%。全年共火化遗体2056具,火化率100%。全县共建成及投入使用公益性生态墓33座,行政村覆盖率92.0%,青山白化治理率65.0%。
 
 
注:
⑴本概况所列各项经济指标数据均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如有出入,以年报数据为准;
⑵本概况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⑶本概况中全县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本概况中全县人均生产总值按年平均人口计算。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