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议决定 > 代表活动
被江主席喻为“凤毛麟角”的人大代表申纪兰
时间:2008-06-16 来源:民主与法制网 作者:张君 字号:[ ]

谁能想到,这位朴朴实实的农村妇女,竟是迄今惟一的从第一届至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谁又能想到,这位国宝级全国人大代表,放着地厅级干部不做毅然回到山沟当农民……

岁月沧桑,半个世纪改变了许许多多的东西,而山西省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申纪兰,除了脸上增添了纵横交错的皱纹外,却本色依然。她虽然当选了十届近五十年的全国人大代表,但她依然是个农民;她虽然担任了30年的地厅级干部,但她依然住在70年代的简陋房屋;她虽然受到中央三代领导人的多次接见,但她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的深山沟和满身泥土的农民之中。

申纪兰是怎样一个人?是什么精神支撑着她?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前夕,记者专程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采访了刚刚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申纪兰。

举起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大旗

申纪兰的出生地在平顺县南底村,那是个出门就见山,抬头一线天的穷山沟。她从小就养成了爱劳动、不怕吃苦、性情倔强的优良品质。1947年18岁的她嫁到本县的西沟村,从此,申纪兰与西沟村结下了不解之缘。1957年,西沟村成立农村生产合作社时,申纪兰当选副社长。按社里起初的规定,男人下田一天记10分,妇女一天记5分。“老五分”挫伤了妇女们的积极性,大家说还不如在家纳鞋底。申纪兰心里也很不服气。一天,她在地里撒粪,干的活虽一样,但男劳力都记10分工,妇女却只记4分工。申纪兰提出质问,记工员说:“男的就是比女的强嘛,地里的哪项技术活儿不是男人干的?”但倔强的申纪兰不信这个邪。耙地开始后,她有意与村里的一名有名的“耙式”一起干活,她死活不牵马,非踩耙不行。收工后人们都称赞她耙的地又匀又平,她一本正经地故意问记工员:“牵牲口和踩耙哪个是技术活儿?”记工员头也不抬地说:“当然踩耙是技术活儿。”她又问:“那谁得的分多?”“这还用问,自然是踩耙得分多。”“俺今天踩了一天耙,这工分怎么记?”看着申纪兰,记工员憋红了脸,不情愿地给申纪兰记了10分。西沟村妇女一天挣10分工还是第一次,很快在村里炸开了锅,村里人无不佩服申纪兰,妇女们更是感激她。于是,申纪兰与张雪花、吕桂兰等妇女工作积极分子向社里提出了“男女干一样的活,应记一样的工分”的要求。社务委员会经过认真的讨论,改变了妇女只顶“老五分”的做法,重新确定了男女同工同酬的分配办法。

当时西沟人没有意识到,给申纪兰记了10分工,同时也记下了新中国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历史。

1952年秋,长治地区召开互助工作会议,申纪兰作为妇女代表出席了会议,并在会议上介绍了她怎样动员妇女出工,怎样争取同工同酬的经过。当时在场的《人民日报》记者蓝 听了后,敏锐地意识到:发生在申纪兰身上的事情,关系到中国农村妇女解放的大问题。他及时地进行细致的采访,很快写出题目为《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李顺达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妇女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经过》的通讯,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篇通讯,在全国引起了轰动。由此,申纪兰名扬天下。

1952年秋,申纪兰光荣地出席了山西省工农业劳模大会,并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1953年4月,申纪兰被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到北京出席了全国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会上,她当选为全国妇联执行委员。这次会上,她与妇女代表们一起荣幸地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这是她第一次亲眼见到毛主席,心里扑嗵扑嗵地打着鼓,含着眼泪和毛泽东握了手。1953年6月,世界妇女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申纪兰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团成员,出国参加了这次大会。这次出国,申纪兰大开眼界,特别是途径苏联、民主德国,感受更深。在莫斯科参观了三四天,她看到了开拖拉机的有妇女,山上放羊的有妇女,工厂、机关里也有妇女,在莫斯科大学里学习的还有妇女。从此,她追求新生活的信心更足了。

50年代,申纪兰的名字伴随着她的事迹,传遍了全国,传向世界。越南领导人胡志明接见了她;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接见了她;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采访了她;前苏联青年女英雄卓娅的母亲给她写来了热情洋溢的信,夸她像卓娅一样勇敢、坚韧,是卓娅一样的女英雄。

1954年9月,申纪兰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庄严的怀仁堂,她代表翻身后的农村妇女,为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投下了神圣的一票。会上,她和其他人一起再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称赞说:“你们都是英雄。”

带领群众全面奔小康

依申纪兰的家庭状况,她本应过上小康的生活,丈夫张海亮曾任长治市人武部部长,后转业地方任长治市城建局局长,3个孩子都有了工作,她本人又是厅级干部,但她放着铁饭碗不端,放着清福不享,而是扎根西沟,天天粗茶淡饭,她的信念和目标只有一个:带领西沟村群众全面奔小康。

改革开放以后,西沟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以申纪兰为核心的村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巩固和发展治山、治沟、治滩成果,坚持致力于通路、通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条件的同时,他们把艰苦创业的重点集中和转移到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市场经济上来。

80年代初,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同时,西沟人就开始意识到了“无工不富”的道理。那时,申纪兰和村干部们通过到外地开会和组织学习,了解到了一些先进地区兴工致富的情况,开始萌发了建工厂、搞工业、开拓致富新路的想法。

1984年冬,申纪兰率领村干部到河南七里营、天津大邱庄、江苏华西村及苏州、无锡和上海等发展较快的地区参观考察乡镇企业。这次考察,他们思想收获很大,兴办工厂、发展工业项目的想法更强烈了。参观回来,通过认真研究,下定了办工厂的决心,做出了筹备建厂的决策。

为了办工厂,发展工业,申纪兰赴北京、进省城四处奔走,找项目、寻资金八方求援。1985年9月,西沟村开始动工兴建铁合金厂。1987年10月,铁合金厂一号炉试产成功。看着火红的铁水 流出,西沟的群众一片欢呼,申纪兰落下了激动的泪水。1996年7月,铁合金厂又投资360万元,建成了装机2400千瓦的2号炉。后来,又对1号炉进行了技术改造。扩建改造后的西沟铁合金厂年生产能力达到了8000吨,是平顺县境内最大的铁合金厂。

西沟人经历了办企业的艰辛,更尝到兴工致富的甜头。1994年,他们根据市场需要,引进人才,投资100万元,办起了金星磁钢厂。1997年,西沟村与山西安泰集团合作建成了核桃露饮料厂,取名为:安泰纪兰饮料有限公司。该厂可年产蛋白核桃饮料1600吨。2000年,西沟的核桃露饮料通过了国家绿色产品认证。

1987年,西沟村成立了西沟金星经济合作社,致力于为村民发展商品经济搞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申纪兰被选为合作社社长。

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申纪兰思想进一步得到了解放,她开始试着让西沟走出大山,到外面广阔的天地里闯市场。1998年8月,山西纪兰产业公司在省城太原挂牌成立,“西沟人家”饭店近几年在太原相继开设了一部、二部和三部。1988年10月,西沟饮料厂加入山西厦普赛尔集团,生产能力由1600吨增加到4000吨。2000年5月,西沟人又挺进房地产市场,在太原成立了“山西纪兰房地产开发公司”。近十年来,西沟的农副土特产品经过包装逐步开始进入大城市,农民们也纷纷走出山门,到外地做生意、搞劳务。

西沟人渐渐富裕起来,他们告别了世世代代居住的土窑、土坯房,而今盖起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一部分农户还盖起了两层楼房,享受上了城里人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和冰箱、彩电、洗衣机等现代化家电的福,过上了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其实现在的西沟村不仅仅是一个小山村了,确切地说它现在是一个小镇,是乡政府所在地,水泥路四通八达,直达每个村民的家门口,主要街道两侧店铺林立,楼房鳞次栉比。每当说起这些,村民们异口同声地说:“这都是托了纪兰的福呀!”

“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

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申纪兰热爱劳动不怕苦、一心为公不谋私的高尚品德,是最为熟知她的人所称道的。

在西沟人向荒山、荒沟、荒滩艰苦进军的战斗年代,申纪兰抡锤打钎、扛石头垒堰、掏茅厕、挖猪圈,什么脏活累活苦活,样样走在前、抢着干。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她曾跳入过咆哮的洪水,她曾受伤在抢险的现场,她曾深夜只身上山护羊,她过度疲惫的身躯曾经昏迷在工作一线。

人们由衷地说她是:真正的劳动模范,真正的共产党员。这个说法即使是在“文革”时期,也没有丝毫改变。进入新时期以后,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大潮激荡的21世纪,申纪兰的人格魅力更加凸显,纪兰精神的价值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珍视。

申纪兰有资本,也有机会得到那些看似耀眼的东西,但她并不看重这些资本,她放弃了这些机会。50年前,她是一个农民,50年后她仍然是一个农民。她和群众是鱼水之情,群众离不开她,她也离不开群众。

1973年,组织上决定让申纪兰担任山西省妇联主任。一个正厅级干部,在一些人眼里是颇具诱惑力的,但在申纪兰看来,当主任和当农民,虽然都是为人民服务,但扎根西沟更有利于发挥她的作用。于是,她向组织讲清了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担任省妇联主任的10年里,她坚持“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要工资,不脱离劳动,不脱离西沟”。省委看到申纪兰态度坚决,便给他保留省妇联主任职务,让她两头都工作,主要在西沟村。直到1983年,在申纪兰的再三请求下,省委才免去了她省妇联主任职务。后来,申纪兰被选为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仍然恪守着“五不”原则。不要说申纪兰凭自己的荣誉和职务,就是依据军属这一条,按政策她的户口也该“农转非”了。但她却一次又一次把办好的转户手续退回去,一次次眼含热泪地对领导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农村还不富裕,我怎能忍心去城里享清福呢?不是西沟离不开我,而是我离不开西沟呀!”

年纪大了的申纪兰,仍然没白天没黑夜地为村里的事奔波忙碌。子女不在身边,她一个人还种着一亩多责任田,有人劝她:“年纪大了,不要种地了。”她出乎意料地说:“劳模,劳模就得劳动,不劳动咋能当劳模。劳动人就是好啊,干一天活坐下来歇歇比吃山珍海味还香呢。”

为了西沟的发展,她不辞劳苦,不计得失。她经常跑外出差,为村里跑资金找项目,推销产品,为了给集体节约每一分钱,总是想办法搭顺车。大热天中午,就找个树荫或到商店里避暑,渴了喝口凉开水,饥了啃几口干粮。为了给集体省钱,遇到苦活、险活,她总是抢着干,免得雇人多花钱。一次,因突然停电,造成硅铁厂结炉。申纪兰一听请人清炉得花好几千元,就决定自己干。炉内温度很高,穿劳保鞋下去5分钟就能烧焦。申纪兰和另外两个村干部每人带一班,每班分3分钟,直到把炉清好。

20世纪90年代,申纪兰在北京开会,见到了老一辈革命家薄一波同志。薄老感慨地对她说:“纪兰,你是一位好党员,风风雨雨几十年,你坚持走了下来,真不容易啊!”

申纪兰成了西沟廉政建设教育基地活教材

申纪兰堪称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典范。她从当劳模、当社长起直到现在,虽然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地位不断变化,但她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要得到什么。她每年要到北京、太原、长治等地开几次会,每年要外出几十次为村里跑项目、引资金,可她从来没有领过一分钱的补助,也从来没有报销过差旅费。整整50年,这是怎样的一笔费用?谁也没有统计过,谁也无法统计出来。是申纪兰不缺钱吗?不是。她3年前还有一个双目失明、常年有病的婆婆时刻需要她的照顾,每年的医药费就是一笔数目不小的开支;每年她要在家里接待数百名上访群众,管他们吃饭,还要买返程的车票,也要花去不少的钱。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申纪兰每月只有50元至70元的干部补贴;近两年才高一点,每月也不过300元。

申纪兰说:“有点钱就足够了,还是把钱留给集体,留给更需要钱的人吧。”2001年,长治市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她卖了些玉米,凑了1000元捐了过去;2001年,她获得了全国首届“保护母亲河”波斯登奖金2万元,但她领到这笔钱后就交给了村里,给村里打了那眼600米深的吃水井。

这些年来,有许多单位诚邀申纪兰去讲传统、作报告。有些单位按规定要给申纪兰讲课报酬。但申纪兰认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因此,她一概不收一分钱。那年她去山西师大讲课,随后,师大寄来200元授课费,申纪兰没出邮局就给退了回去。

申纪兰在担任省妇联主任期间,省里给她配了一辆“上海”牌轿车。谁知车刚开到西沟村,就被申纪兰撵了回去,并说:“我们村里养不起轿车。”后来,组织决定非要给她配专车,她只好答应配一辆北京吉普,方便群众乘坐。从此,这辆大屁股的北京吉普就成了西沟村群众的救护车、救灾车,而申纪兰却很少乘坐,她去开会、办事,或坐顺路的拖拉机,或坐公共汽车。直到1997年,长治市人大常委会为她配了一辆普桑轿车,但不敢告诉她是给她的专车。车接来后就一直放在铁合金厂,成了跑业务的公务车。记者去西沟村采访她时,她正好乘坐公共汽车到县城为群众办事,而她的车则停在厂里。

1991年,西沟村被山西省委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2月,长治市委把西沟村确定为“廉政建设教育基地和党员教育基地”,申纪兰就是这个基地的活教材。长治市、平顺县的许多关于廉政建设、“三讲”、“三个代表”的常委会都是在西沟村开的。长治市科级以上干部提拔后,都要来西沟村委重温入党誓词,听申纪兰讲传统、上党课。记者问申纪兰:“你给党员干部讲什么?”她说:“俺没文化,水平不高,可就是有个感情,俺就是给他们讲俺西沟的历史,讲任何时候艰苦奋斗的传统都不能丢,当干部就得带头干,为老百姓办事!”

人民代表就得替老百姓说话

申纪兰在群众中生活,随时都能听到群众的呼声,时刻都想着群众利益和群众疾苦。申纪兰常说:“我这个人民代表是人民举手选的,就要代表人民说话、为人民办事;要不,就耽误了人民。”

上世纪80年代初,平顺县吃水十分困难。在山西省人代会上,申纪兰多次大声疾呼。后来,在省政府的支持下,平顺县修建了三级引漳河水工程,彻底解决数十万群众饮水问题。近年来,她在全国人大、省人大和市人大会议上,提出的治理滥占耕地、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加强山区绿化、支援老区建设、加强治安管理、农村医疗改革和“普九”教育等问题,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令申纪兰自豪的是她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半个多世纪的民主与法制的进程。她二十多岁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后届届当选,在全国独一无二,被誉为“国宝”级人大代表,她多次在人民大会堂开会,都要吸引国内外众多关注的目光。

申纪兰把当人民代表当成生活中一件最神圣的事情。每年开会,她都要换上那件平时舍不得穿的蓝衣服,带上精心准备的提案上会。她是农民代表,所以她的提案多是和农村相关的问题。2001年,她在全国人大会议提出的山西省农村饮水困难的提案,就引起了山西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这一问题正在逐步解决。用她自己的话说,当人大代表,就要替老百姓说话。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来找申纪兰告状、反映问题的群众络绎不绝,每年都有二三百人。他们反映的问题,大到杀人案,小到家务纠纷。群众只要找到申纪兰,她都是热情接待,不但打电话、写信与有关的单位和部门联系,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而且还给远道而来的上访群众做饭,安排住宿。申纪兰家里俨然成了一个信访接待站。

记者问申纪兰:“群众反映问题一般怎么处理?”她说:“如果是本县、本市的问题,我都打电话给有关部门询问一下情况,督促问题的解决;如果是外市的,我就把材料寄到省人大处理;如果是外省市的,我就把材料寄到全国人大处理。不管事大事小,一定要给上访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就在记者采访申纪兰时,壶关县有一对母女来找申纪兰告状。一进屋,那位才20岁的女儿就满脸泪花。原来她的叔叔经常殴打她,脸部还留有被打伤的疤痕。她向申纪兰哭诉道:“我去找过村支书,村支书说是家务事,不管;想去找派出所又不敢去,就是去了他们也不管。”记者问她们为什么来找申纪兰告状,这对母女回答说:“申主任是人大代表,她给俺老百姓伸张正义。”申纪兰给她们倒上了热水,安慰一番后说:“这事不属于家务纠纷,应由公安部门立案处理。”说着,她打电话到平顺县公安局指挥中心,通过平顺县公安局与壶关县公安局联系。直到壶关县公安局答应受理这对母女的报案,并由西沟派出所所长将这对母女护送到长途客车上,申纪兰这才放下心来。

“纪兰”精神光照人间

半个世纪跟党走不动摇,半个世纪艰苦奋斗不动摇,半个世纪无私奉献不动摇,申纪兰的精神和人格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江泽民主席几次在北京接见了她,称她为“凤毛麟角”,并与她合影留念。

李鹏、李瑞环、李岚清、吴邦国、温家宝、邹家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亲切接见申纪兰同志,对她的精神和人格备加赞赏。

朱镕基、胡锦涛、姜春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西沟村视察工作,亲切看望了申纪兰。

1994年8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 基来西沟视察工作。他听完申纪兰的工作汇报后,登上海拔一千三百多米的峰顶,看到满目葱郁,松柏遍野,心情十分愉快,高兴地栽下了一棵纪念树。

下山后,朱总理突然问陪同的申纪兰:“纪兰同志,你家在哪里住?我要到你家里看看。”申纪兰忙说:“朱总理这样关心我,我很感激,我家里很穷,根本代表不了群众的生活水平呀。”朱总理说:“纪兰同志,你不要说了,我都了解。”说话间到了申纪兰的家里。这是3间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房子,又窄又矮,室内靠北墙放着两张旧桌子和几把供客人坐的木椅、长条板凳,还有两个装粮食用的大躺柜以及两只破木箱。小屋最珍贵、最生辉的就是墙上挂着的申纪兰同中央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的合影以及她参加全国和世界各种会议、活动的照片。朱总理看了家什很少,但很整洁的小屋很是感动,他安慰申纪兰:“我知道,你这是为了工作,为了大家,惟独没有考虑你个人。你的家卫生整洁,不是挺好嘛!”随后,朱总理招呼申纪兰站到挂满照片的正墙前:“来,咱们在这么多领袖和英雄面前照个相。”此情此景,使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1995年4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来到西沟,在实地考察和听取了西沟村工作情况汇报后,胡锦涛称赞西沟村不愧是一个党的建设好的基层组织,赞扬了申纪兰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精神。他希望西沟这面红旗更加鲜艳,希望西沟发展得更好,希望西沟的广大父老乡亲能够更快地富起来。

申纪兰把根留在了西沟,需要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也需要一种韧劲。当世风多变的时候,申纪兰就是靠这种精神和韧劲,才经历了风雨而坚定不移。这正是她伟大人格的魅力。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