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议决定 > 代表活动
县人大代表钟昌造:建设新农村的一线英雄
时间:2008-02-13 来源: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网 作者:赵雪薇 字号:[ ]

    题记:“驮尖若能做大戏,公阳人买饼分给所有看戏的人吃。”这句古话,流传了很久,是公阳乡驮尖村贫穷的烙印,是驮尖村村民心口上一道隐隐作痛的疤痕。但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有一个人带领村民改写了驮尖村贫穷的历史,驮尖村不仅做起了大戏,还户户有新房,家家有钞票。他就是县人大代表,驮尖村现任村支书
    在浙江文成县公阳乡海拔700米的崇山峻岭上有个贫穷的小山村,当地人把它叫做驮尖村,有句古话足够可以形容它的贫穷——驮尖若能做大戏,公阳人买饼分给所有看戏的人吃。这是公阳的古人对驮尖村一句讥讽的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驮尖村贫穷得连大戏也没本事做的现状。千百年来,这句话令驮尖村村民心中隐隐作痛却毫无办法!
    驮尖村是个畲族村,全村有93户,322人。千百年来住在山顶上,信息闭塞,许多村民不会说汉语,住的是高不到2米的茅草房,过的是火篾当灯草,火笼当棉袄的日子。因为贫穷无生计,一些没人做的如抬棺材、装死人的活都由他们来做。因为贫穷无生计,他们娶亲的方式许多是姑换嫂的。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地,却难以吹到与世隔绝的驮尖村。山下山外的村庄渐渐富裕了,驮尖村的贫穷依旧。村民的交通工具仍然是一双脚,吃的仍然是番薯丝,住的仍然是茅草房。原来可以姑换嫂的求亲方式也不灵了。外地的姑娘一看到只比人高一点的茅草房,掉头就走,本地的姑娘也不愿意留在本地。九十年代末,全村20个适龄青年有10多个娶不上老婆。年老的村长退休以后,再也没有人愿意在这个贫穷落后的村里当村长了。村庄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钟昌造挺身而出。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当驮尖村村民千里迢迢来温州找到正在味精厂上班的钟昌造时,这个在驮尖村土生土长的汉子怀着对故土的无限情深,怀着“舍我其谁”的忘我精神,毅然辞去味精厂安逸的工作,回到他熟悉的大山。他知道这一走是背水一战,一步走不好就有可能成为千古罪人。
    山之颠建起了致富路
    要致富先修路。
    这是钟昌造回到驮尖村后第一件要办的大事。
    钟昌造看过村里太多因为没有路而发生的悲剧。老村长钟大产得了急病,因没有大路抬不下山,死在山上。钟大迭的老婆难产,几个壮汉抬着她一路披荆斩棘,但还是死在弯弯的羊肠小道上。
    没有路,与外界缺乏联系,大部分村民不懂汉语,好不容易请个老师上山教孩子读书,师生之间的交流大部分要靠打手势,教育质量也大打折扣。一个个健康活泼的孩子一下山就象聋哑人一样,需要比划才能让别人听懂自己所表达的意思。
    钟昌造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无论如何一定要修建一条通向山外的路,拉近山上山下的距离。他铁了心。
    但一穷二白的村庄要修建一条将近8公里的路,谈何容易。
    钟昌造向当时负责机耕路建设的高钱金提出要求,请求建造一条驮尖到公阳乡政府的机耕路。高钱金当时听了非常吃惊,连问了三声:“你那里可能吗?”
    能!乡亲们没路苦!一定要建造。
    钟昌造回答得斩钉截铁。
    高钱金看他态度坚决,拿笔批给他5000元的造路经费。钟昌造掏出了在外面打工赚来的1万元血汗钱,请来了技术人员测量,购买了工具,在大年初三就动工了。他把自然村的一个个村民组织起来投工投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又当石匠又当粗工,鞋子磨破了一双又一双,手上的血泡未愈又起,再愈再起……
    一米、两米、三米,没有豪言,没有壮语,凭着庄稼汉一定能行的韧劲,公路像带子一样从白云深处一点点地延伸下来。经过村民两年没日没夜的奋斗,1998年这条通乡公路终于挖通了。这不仅仅是一条路,这更是考验钟昌造意志的里程碑。现任公阳乡人大副主席的叶有齐说。他当时与技术人员胡志较两人负责这条路的测量工作。每天天还没亮,钟昌造就跑来为他们拿工具,晚上点着火篾回家。
    当时造路政府5000元的补助是杯水车薪,这个汉子白天要干活晚上还要想办法筹钱。他的艰难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至今,叶有齐还清楚地记得1997年的大年三十晚上钟昌造来到自己家的情景,他衣着单薄,冻得簌簌发抖,将家里仅有的一个亲戚给他添置新衣新鞋的400元钱送到自己家中。说:“设计费没办法给你们了只好先欠着了,我知道你们也艰难,这400元你和胡志较每人200先拿去办过年货”。叶有齐看到大雪天还穿着草鞋的钟昌造,被眼前这位心里只装着别人,重情重义的汉子感动了。他把钱塞到钟昌造那粗糙满是硬茧的手中,激动地说,老钟你先给自己添双鞋吧!
山之颠矗起新村庄
    1999年春节,钟昌造召集全村开了一个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对驮尖村来说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足有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那般壮烈。
    他说,山外的世界一天一个样,而我们村形势非常不好,姑娘全部外嫁,后生娶不到媳妇,为使我们的村庄不支离解散,我们一定要改变现状,把自己推到改革舞台上,只有大变革才有大起色。
    会议决定,向县国土资源局申报土地整理造田造地项目,将全村93间茅草房全部拆除,建造新楼房。尽管村民的思想包袱重重,但他对如何建设村庄心中蓝图早已绘就。
    他的想法吓了文成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蔡永秋一大跳。
    造路的旧债未清,50多亩的土地整理项目,几百亩的造田造地项目,起码要垫付资金100多万。这对驮尖村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况且还把全村人现住的茅草房全部拆除,村民能盖得起新房吗?万一盖不起房子村民今后怎么办?
    怀着对干部的关爱,怀着强烈的责任心,蔡永秋指着钟昌造的鼻子大骂:“你这个哈哈儿(方言意思做事乱来不负责任),你不想好了,你有没有想过万一失败后果谁能承担得了!”“蔡局,你放心,不会失败的。万事开头难,你支持一下吧。”
    “老钟,干事情不能仅靠热情,要考虑实际的!”蔡永秋就是不同意。一次不同意钟昌造找他两次,两次不批就找三次,蔡永秋看他意志如此坚决,也怀着试试看的心情批给驮尖村造田造地项目。
    钟昌造说他当时一心想改变村庄面貌,根本没有想到失败。“办法总比困难多!”他坚信他能成功地走出来的。
    一户人家建房难,一村人建房更是难上加难。他挨家挨户耐心细致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打消他们的思想包袱,将自己的房子先拆做示范,从亲戚家借来钱送到筹不到钱的村民家中。自从钟昌造回到村里当村长以来,全身心投入工作,家庭重担落到妻子李桂华身上,她既要干家务又要种地。李桂华说,她一生最难过也最有意义的是2002年的大年三十。全村的房子其他的全部拆除,只留几间供集体暂时居住。新房子还没盖好,大年三十全村就集中过年了。李桂华组织几个妇女为大家烧年夜饭。有几个村民因为新年没房子住,不免心存怨言。说着说着一个帮忙烧饭的妇女就指着李桂华破口大骂,要她赔她房子。
    李桂华委屈的眼泪象决堤的水哗哗地下来。为了这个村,夫妻俩不仅劳心劳力还欠了一屁股的债务。大年三十她打发了一拨又一拨债主,强忍着泪水,烧饭给村民吃,想不到自己的乡亲还不领情,她真想扔下这一切回娘家去。
    那个妇女马上受到其他村民的指责,大家把李桂华拉到人群中间,点起篝火,唱起畲家山歌,跳起畲家舞蹈,过了一个热闹祥和欢庆的年。
    年后49间新房拔地而起,雄伟地矗立在山之颠。全村投入3850多工,完成了土地整理,净增水田42亩。项目通过市验收的那天,蔡永秋副局长对钟昌造竖起大拇指,“老钟,好样的!”
    山之颠有了幸福家园
    穷则思变,变则通。
    对于驮尖村钟显农来说,他家这几年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进他5层楼房的新家,地面是锃亮的抛光砖,客厅里摆放着豪华沙发,电冰箱、消毒柜、饮水机、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打开他的冰箱,鱼肉等菜把冰箱塞得满满的,一看就知道是户家道殷实的人家。“没有钟昌造就没有我的幸福生活!”钟显农说。
    驮尖村村民的幸福生活是钟昌造带领大家十年如一日,一步一个脚印拼出来的。
    如果说造路是他带领村民致富的前奏,改造村貌是歌曲的高潮,那么基地建设就是贯穿始终的致富主旋律了。
    他把基地建设、农业开发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来抓。为了能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他带领村民先后开发过板栗基地、迎庆桃基地,都未能成功。但他没有气馁,坚信人定胜天,一心寻找驮尖村的致富之路。
    2003年,他看到附近的平和乡在全国劳模蔡日省的带领下种茶叶,前景很好。于是他跑到了蔡日省的茶叶基地学习茶叶栽培技术和茶园管理等技术。当年就手把手教村民扦插茶苗。
    在当时县委农办主任梅则铭和农业局茶叶专家施巨盛的帮助下,他又马不停蹄地跑到新昌、安吉等地引进乌牛早、龙井43号长叶等适合驮尖村发展的品种。
    由于驮尖村海拔700多米,云雾缭绕,非常适宜茶叶生长,茶叶的长势喜人。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村里没有加工的机器和技术,只能卖茶青,而且要送到泰顺去卖,每斤茶青只卖4元钱。钟昌造又坐不住了。
    他到处打听查询,学习制茶技术。到杭州买来了炒茶机,又跑到新昌、武义买来炒扁茶的生产流水线。茶叶通过加工,价格从原来每公斤100元提高到每公斤200至400元。
    钟昌造还是不满足。
    为了让村民的种茶利益最大化,他通过亲戚朋友的关系,在上海闸北区普善路茶叶市场开起了驮尖村茶叶专卖店,直接销售驮尖村村民种出的茶叶。驮尖村的茶叶味醇质好很受市场的欢迎。高山云雾茶鼓了村民的腰包,驮尖村村民终于找到了一条致富的路。
    钟昌造从一般的村民到担任村长助理到现在的村书记、县人大代表,一步一个脚印走了10多年,驮尖村的这条致富路走了足足十年,1994年人均收入仅270元,今年预计超过5000元。几年来村民共开发农业基地780亩,全村人均拥有茶叶基地2亩多。每个村民掌握了一套种茶制茶的技术,每个人都有一套致富经。
    原来娶不上亲的钟显国现在姑娘排队要嫁他;原来穷困潦倒的钟大丰,银行存款每天往上涨。
    姑娘笑了,小伙子笑了,老人笑了,小孩笑了,大家都笑了。
    钟昌造也舒心地笑了。
    2007年正月,村民们请了瓯江越剧团,在驮尖村做了七天七夜的大戏,发出邀请函请全公阳的乡亲观看。公阳13个村来了2000多人看戏,也履行诺言买饼和糖果分给大家吃。
    驮尖村贫穷的历史从此改写了!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