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情况报告 | |||
|
|||
文成县人民政府 (2007年10月10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我受县政府委托,向县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汇报我县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6所(其中县属医疗卫生单位10所,中心防保站7所,中心卫生院6所,乡镇防保站26所,乡镇卫生院26所,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站36所,企事业单位门诊部医务室5所,村卫生室29个,个体诊所8家),全县卫生系统现有正式职工1075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82人,责任医生(保健员)177人。近年来,我县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全方位启动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全县上下形成“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在农村”的共识,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队伍建设,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近年来,我县大刀阔斧的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根据我县行政区划以及服务人口、服务半径,按照3-10万人口设置一个中心的原则,全县以原片区为单位在县口腔医院和各中心卫生院设立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整顿、调整、统一布局,原中心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分院转型为村卫生室。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公益性质非营利性事业单位,服务站以开展公共卫生为主兼顾基本医疗服务,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24小时连续、贯通式的综合性卫生健康服务,初步构建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二是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了功能完善、运转协调的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管理体系。各片区中心预防保健站作为县卫生行政部门的派出办事机构,负责本片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乡镇卫生院实行县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乡镇政府双重管理体制,其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党团组织和地方性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等由乡镇党委政府管理。逐步建立起人员能进能出,人员结构合理的用人机制。根据按岗位、任务、业绩定酬的原则,把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其岗位任务、技术能力和工作绩效相挂钩。以“精简、高效、稳定”为原则,德才兼备为标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有计划、有步骤地聘任一批,清退一批,不断优化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基层卫技人员素质。为改变乡镇卫生院放任自流、只投不收的状况,制定了《文成县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管理若干规定》与《文成县乡镇卫生院修购基金提取和集中管理的若干规定》,进一步规范乡镇卫生院资产管理和发展投入,促进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成立县卫生会计委派管理中心,对全县医疗单位实行会计委派集中管理制,统一委派人员、统一集中做账、统一会计核算,努力探索符合山区实际、形式好、监督有力的医疗单位财务管理模式。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县累计拆、扩、迁、改建乡镇卫生院60余处,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消除危房2万多平方米,完成了西坑中心卫生院等项目建设。今年还启动了乡镇卫生院危旧房改造工程,公阳、巨屿等6家乡镇卫生院已成为温州市乡镇卫生院危旧房改造项目,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另外,我县已为7所定点体检医院基本配齐低档次的“六大件”(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单导心电图仪、200mAX光机、黑白B超、尿液分析仪、血球计数仪),争取到2008年底,再投入642万元为全县33家乡镇卫生院配齐“新六件”。 四是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按照“划片设置,垂直管理”的原则,成立了大峃、南田、珊溪、玉壶四个卫生监督分所,具体执行县卫生监督所下达的辖区卫生监督执法任务,把卫生监督的触角延伸到了农村。近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卫生许可证清理和农村食品卫生、生活饮用水、夜排档、学校周边摊点、金箭行动等多轮专项整治活动,有力净化了我县农村食品卫生、公共卫生和医疗市场。认真组织实施“母婴健康工程”项目,2005年和2006年度连续2年孕产妇死亡率降为零,婴儿死亡率也从14.30‰降到9.63‰。搞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确保我县在大灾之后没有出现重大疫情。 五是卫技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2005年,我县建立了社区卫生培训基地,县口腔医院作为社区卫生培训中心通过市卫生培训中心验收。2006年全县各医疗卫生机构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6期,4719人次。其中医疗专业51期2733人次;护理专业21期681人次;其它54期1305人次,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我县为全省27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县之一。近年来,我们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不断创新,全县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县农村居民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全县参合人数22.35万人,占全县应参保人数的95%。目前累计对1.14万人次参合农民进行了医药费用补偿,累计发放补偿款2040.18万元,获得补偿农民的人均补偿额达到1790元,住院费用补偿比例达到17.75%,其中享受5000元以上较大额补偿的农民有895人(其中有82人获得2万元补偿)。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建立符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成立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落实全额事业编制5名,挂靠县卫生局,负责具体业务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乡镇合作医疗工作小组,负责合作医疗的资金筹集、证卡发放、宣传引导和报销补偿农民的初步审核等工作。投入160万元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全县33个乡镇政府结报点全面铺开网络结报工作,并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级定点医院的实时结报和县内49所普通门诊定点医院的门诊实时补偿,即农民的普通门诊就诊当场即可获得10%的补偿。 二是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使财政扶持农村合作医疗和筹资缴款工作制度化。从2007年起,我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调整到每人每年60元(其中中央财政2元,省财政20元、市财政4元、县财政19元、个人15元),增加的20元主要由财政负担。建立多渠道的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方式,在移动公司 “入网、存话费送合作医疗平安卡”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合作医疗统筹金的筹集工作中,探索便捷有效的新农合筹资机制,减少筹资成本。 三是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合理利用合作医疗基金,充分提高受益面和保障水平。2007年把普通门诊的费用纳入合作医疗补偿范围。从人均60元的筹资标准中拿出13元用于普通门诊的补偿,占总筹资额的21.67%。普通门诊的补偿范围在涵盖县内49所定点医院的普通门诊费用基础上,将外出就诊的普通门诊费用也纳入了补偿;同时对大病住院的补偿标准进行了调整。即1至3万之间的住院费用增加补偿比例,超过3万元部分的补偿比例又予以降低,使整个合作补偿标准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抛物线式,提高了农民受益面和保障水平。 (三)扎实开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 2006年,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办法》,全面落实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成立了县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全县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任务;组建社区责任医生团队,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内涵,提供三大类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变过去坐堂等病人为上门服务,改为定期免费为每户居民上门服务四次。截至今年8月底,全县共建立个人健康档案18.32万份,建档率70.61%;发放健教资料7.86万户,健康资料获得率68.91%。各定点卫生院积极组派体检小组上门入户体检,累计体检人数11.86万人。为全县2.21万老人和困难群体进行了保健和参合体检,确保农民少生病或者不生病,切实保证了重点服务人群享有重点服务,初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工作格局。 (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近年来,我县积极开展省级卫生、文明县城创建活动,通过健全创建机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分解任务指标,落实工作责任,较好地完成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各项指标任务,得到了省考评组领导的充分肯定。结合文明村镇、卫生村镇创建和“百村整治、十村示范”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2006年以来,投入165万元用于农村改水工程,新增自来水(站)18座,全县累计达1200座,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达34.53万,受益率为94.68%,使全县农村人口自来水普及率达94.68%,安全卫生水合格率97.8%。2006年以来,投入182万元用于农村改厕工程,全县新增公厕9座,新增卫生户厕总数3200户,全县累计卫生厕所户数为6.89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64.3%,全县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58.6%。县城卫生户厕普及率100%,均为水冲式户厕,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同时,积极组织农村干部群众广泛开展“除四害”活动,搞好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和环境卫生,使环境更加清洁、农民更加健康、农村面貌更加美好。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卫技人才缺乏且分布不均。全县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82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有212人,仅占24%。全县23名高级职称,全部集中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中级职称187人,其中在中心卫生院24人,其他全部在县城。全县妇产科、放射科(含影像诊断技术)、外科、全科医学、公共卫生等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如:全县6所中心卫生院,除珊溪卫生院能正常开设妇产科之外,其它5所卫生院由于没有妇产科医师而处于关闭状态。云湖乡等5个点因没有执业或助理医师只能关门停业。百丈漈镇、黄寮乡等25个点属非医师行医,不能换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直接影响到医疗安全。因城乡差别、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尤其是基层乡镇卫生院工作条件艰苦,“留不住人”、“留不久人”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是卫生机构运行困难。由于县财政困难,全县公共卫生经费保障力不从心。财政差额拨款部分用于支付医务人员的养老保险还不够,医院的办公经费捉襟见肘。岭后、黄寮、云湖乡卫生院甚至连医务人员工资也难以保证,无法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由于药品顺加作价、外出人口增多、服务人口减少等因素,全县各医疗机构全面亏损,不少医院不堪重负。如:截至2006年12月底,县人民医院营业亏损456万元,县中医院营业亏损104万元,县口腔医院营业亏损100万元,6所中心卫生院营业亏损162万元,岭后、黄寮、云湖乡卫生院甚至连工资也难以保证,无法按时足额发放工资。 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发展还不平衡。部分农民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还不够,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尚缺乏长效筹资机制,工作成本高,乡镇工作经费难以保证,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 四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还不尽人意。首先是服务网络建设有待继续加强,特别是村卫生室建设还需加快步伐。目前,全县有29个村卫生室,仅占应建数的31.2%。其次是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全县177名责任医生中,具有执业医师(或助理医师)资格的有62人,仅占35%。再次是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农民健康体检资料入档率还较低,上门随访的效果还不明显。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县实际,县政府将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农村卫生工作的各项政策,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稳定的卫生筹资和投入机制,增加投入,确保各项卫生工作所需经费,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统筹安排解决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备、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经费。 二是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根据国务院和浙江省《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建立健全能覆盖全县城镇农村的卫生服务网络,对现有的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中心卫生院)加大基础设施、医疗设备和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农民健康体检和医疗救治任务。尽快出台我县《关于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努力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等问题。 三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按照“创新机制、分类教育、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认真实施“乡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优化农村卫技人员的学历、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的从业比例、提高乡镇卫生院整体服务水平。严格卫技人员高级职称晋升前到农村医疗机构工作制度,确保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顺利进行。 四是进一步抓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认真做好三大类12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实施农民门诊医药费按比例报销制度。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综合达标率达到80%以上。认真开展农民健康体检工作,确保农民健康体检率和合格健康档案建档率达70%以上。加大食品卫生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力度,严把食品卫生许可准入关。加大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确保无重大传染病的发生。继续实施“母婴健康工程”项目,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改善农村卫生环境。 |
|||